热带水果到中国水土不服? 海尔金控物联网共享金融为其破局

 “你在网上种树,我在田间地头上用手机浇树。”方便快捷的“高科技”已经挺进农村,农户点点手机就能自动浇灌田地。不仅精准高效,而且节能节水节省劳动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高大上”的设备,不用花一分钱。

这就是金融的力量。

火龙果也讲“体验迭代”

火龙果原产于巴西、墨西哥等热带地区,是典型的“外地户口”。而且这个“外地户口”很金贵,土壤要肥沃,阳光要充足,最重要的是,对水分要求异常严格,春夏季节应多“喝水”,其根系才能保持旺盛生长,而在“喝水”时又要切忌“过度饮用”,否则易产生感染腐烂。

在云南楚雄,火龙果饱受地下水资源稀缺、浇灌不及时的困扰,而且火龙果的“爸爸妈妈”都是一年到头靠天吃饭的农户,根本负担不起高昂的节水灌溉设备。这导致火龙果长势常常不尽人意。

而现在,火龙果的体验也迭代了,不花一分钱用上了“高大上”的节水灌溉设备,可以随时享受充足水分,因而长势也更加旺盛,年产量从以往的2季迭代到6季!

“增值分享”惠及三农

老方是云南楚雄的火龙果种植户,今年他又大手笔承包了一块新地。老方的乡亲邻里都跑过来问他中了什么头彩。

老方给乡亲们“算账”难掩悦色“现在有了高科技滴灌,亩均用水成本降低了900元,亩均增收5000元”,嘴里还反复提到“信用”“金融”等乡亲邻里陌生的词汇。

有了老方的现身说法和切身体验,更多种植户及合作社慕名而来,当地节水灌溉企业实现了项目快速拓展,目前惠及约6.63万农民。

“有了绿色金融的这笔授信,29个农村灌溉水利工程项目顺利上马,农民提前用上了高科技的灌溉技术,这就是共创共赢啊!”当地一家节水企业负责人表示。

如今,像老方这样的农户不用自己修建水渠和购买灌溉设备,而是按用水量向节水灌溉企业缴费,不仅减少了设备投入,而且后期设备全部交给专业人员维护与运营,农户只需在田地旁边的智能水表上刷卡,就能享受到精准、高效的水肥一体灌溉服务。

当然,受益的不仅是农户,依靠“修建+运营”一体化升级,节水灌溉企业的项目运行效率更高,且拥有了长期的项目经营权和新的利润空间;当地政府因此能快速落地乡村振兴战略,并通过用水量精确识别政策补贴人群,让补贴透明高效。

据了解,“火龙果效应”的背后源于海尔金控物联网共享金融模式对当地火龙果产业和节水灌溉领域的生态赋能。

通过增值分享,海尔金控物联网共享金融驱动整个产业生态建立共创机制,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以用户体验迭代为目标的创新实践得以持续推进。共创共赢的时代里,增值分享意味着用户价值牵动着每个攸关方的切身利益,进而各方才会充分创造用户价值。换言之,没有增值分享,用户将不复存在。

截至目前,该模式为云南、甘肃等多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乡村的农业节水灌溉、农民安全饮水、农村污水处理领域注入多维度的资金,协同企业每年灌溉节水2500多万立方米,惠及农民多达110万。

物联网共享金融的链群实践

事实上,诞生于海尔内部的生态链小微群模式如今已伴随海尔金控的物联网共享金融实践延伸到产融领域。譬如在围绕金融赋能灌溉产业的探索中,节水灌溉企业、种植户及其他攸关方都成为产业生态中的“创业小微”。

以迭代用户体验为同一目标,各生态攸关方在增值分享的激励作用下便有了自发的驱动力,进而整个生态链群便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迭代能力。金融、市场、上下游资源方和专业技术团队等生态攸关方共创,实现了资源、企业、农户之间的互联互通,一个多边融合的“节水灌溉生态链群”就此形成。

以生态链群进一步强化价值赋能,不仅为农户和节水企业解决了小而散、跨区域项目的授信难题,让云南火龙果产区的29个水利工程项目顺利落地,还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业务渠道,让企业增收、为农民创富。

江汉平原腹地的棉花产业、齐鲁大地的玉米产业……海尔金控在产业链上的各方共赢增值,最终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

不同于互联网金融和共享经济,海尔金控的物联网共享金融将金融与产业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产业投行”模式。不仅仅是在农业领域,截至目前,“产业投行”模式已在8大生态圈的50多个产业链进行复制,并为产业各方创造了分享更多增值的切入点。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相比共享经济在资源与价值共享方面的欠缺,以及互联网金融场景单一、依赖流量的短板,海尔金控的物联网共享金融实现了上述二者的融合升级,能以全场景、全链条的方式吸引产业资源,这就意味着金融与产业能够实现零距离交互,也就有了更多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