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水果了。
在2016年的时候,全世界的苹果产量是8930万吨,
而我国的苹果产量就达到了4440万吨,足足占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数据。
可是有一个问题:我国的苹果产量世界第一,但苹果是我国的原产水果吗?
细看之下,这水果的历史,还真有点曲折呢!
1.“频婆与苹果”
有人说,苹果在中国的栽培时间已经有2000年了,
夏禹时代的“紫柰”,就是苹果。
这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因为古代的水果,你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吃起来什么味道!
据考证,“柰”这种水果应该是从西域,也就是新疆地区,传入中原的。
但吃起来,肯定不是今天的苹果口味。
到后来,又有一种叫做“频婆”的水果,出现在了文献中。
这种果子,多半就是新疆绵苹果的一种了。
但这也不是现代意义的苹果,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野果。
2.“现代的苹果”
现代意义的苹果,是一种输入性的水果,不是中国本土植物。
最早它们生长的欧洲和中亚一带。
后来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苹果被欧洲人带到了世界各地。
现代苹果最早进入我国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末年。
据考证,具体的时间是在1870年,由美国人在烟台种植。
此后,就在北方地区慢慢的扩散开了。
苹果在南方地区的发展,很是缓慢。
直到1949年以前,江浙地区的苹果树,只是富户栽种在庭院内用作观赏的。
那时的南方人,还没有因为苹果好吃,而大面积种植。
光用来看,而不吃果子,如果苹果树有意识的话,多半会嫌弃人们舍本逐末吧。
3.“品种多多”
虽然苹果在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点缓慢,但人们一旦发现它的好处后,
就立刻爱上了它那甜美的果实,转而热切的发展它了。
我们知道,树种经过选育、杂交、嫁接等方式,是可以培育出新品种的。
现在全世界约有55种苹果,我国特有的品种就有15种了。
而超市里最常见的品种“富士”,也不是我国的本土品种,
它是日本人在1939年的时候,利用“国光”和“元帅”两个品种,杂交育种而来。
这个过程比较曲折,直到1951年,人们才得到满意的树种,1962年才正式命名为“富士”。
我国在1966年的时候,从日本要了10株“富士”的树苗,在辽宁和山东种植。
经过多年的推广,“富士”终于成为了我国栽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苹果品种!
如此看来,很多东西在古文献中,名字看起来相似。
可并不一定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西。
一味的考证猜测,牵强附会,就有点强词夺理的感觉了。